湖北日报报道:让荆楚好粮“颗粒归仓”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谢毅

下个月,全省各地小麦就要开镰收割了,而这段时间往往又是多雨季节,粮食烘干成了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4月24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省农业发展中心获悉,去年以来,我省各地持续加强粮食烘干中心建设,省财政厅统筹落实3133万元用于新建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补助,全省新增粮食烘干中心301个,年减少粮食霉变损失1亿斤。

我省提出到2025年,全省粮食烘干中心(点)要达到2100个左右,烘干机保有量达到1.1万台以上。目前全省烘干机保有量已近万台。

严防“仓门灾”

“过去粮食收上来后,都在晒场晒一下再拿去卖。现在随着农业现代化、机械化发展,烘干设备成为保障粮食丰收,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。”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。

然而,湖北省年产粮食超500亿斤,碰到粮食收割期长时间降雨,现有粮食烘干能力依然不足。

省农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,2021年,湖北省粮食烘干机保有量为7900多台,粮食烘干能力为中稻产量的53.6%,到目前,这个数字增长到近万台;但是我省的粮食烘干设备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,黄冈、十堰等丘陵山区占比很小;现有粮食烘干设备加装智能装置的不足30%。

近两年来,湖北省大力提升粮食烘干能力,农机部门将粮食烘干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,一台粮食烘干设备最高补助12万元;粮食部门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,支持建成粮食产业服务中心近800个。但受建设投入大、运行成本高、经营利润低、用地审批难等因素影响,增量有限。

2022年,省农业农村厅、省财政厅、省粮食局、省农业发展中心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《全省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全省粮食烘干中心(点)要达到2100个左右,烘干机保有量达到1.1万台以上,可基本满足全省粮食烘干处理需求,有效避免“仓门灾”。

我省提出,到2025年,水稻、小麦产地烘干率分别达到80%和95%;丘陵山区粮食产地烘干率达到65%以上;粮食主产区烘干设备智能化、信息化率达到65%以上。到2025年,省财政厅将持续安排资金,对新增烘干能力按批处理能力每吨补助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,加快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。

到目前,全省粮食烘干机保有量已近万台;粮食产地机械烘干率由2021年的58%提高到2022年的67%。

科技“补短板”

“下个月我省很多地方的小麦就要开镰收割了,一旦撞上连阴雨,缺少设备和场地便会成为农户粮食储存、晾晒时最大的问题。”襄阳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孙云杰说,公司研发的“两段式烘干”可以解决大问题。

所谓“两段式烘干”,先利用高大平仓两段式高水分粮食烘干设备,把粮食含水量从20多点急速降到17个点左右。粮食入仓后,再利用智能导热油烘干机,将作物水分烘干到粮食储藏安全范围内。

“智能化烘干设备比较好用,公司6台烘干机组24小时连轴运作,一天可烘干近250吨的潮粮。”黄梅县供销合作社楚兴农资公司粮食烘干坊负责人告诉记者,他们6台机组就可辐射周边几个乡镇。

“全省烘干机总保有量慢慢上来了,下一步要重点解决智能化、信息化和丘陵山区的粮食烘干问题。”省农业发展中心农机发展处处长郑先荣透露,省农业发展中心将组织省内高校院所与农机制造企业协同攻关,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节能环保智能化的烘干设备,特别是适用于山区的小型化、移动式烘干设备研发,切实解决丘陵山区粮食安全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为了提高农民使用这些新设备、新技术的能力,我省已将粮食烘干处理设施运行维护、安全操作技能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对烘干中心操作人员全部轮训一遍。